中国教育,有可能改变“赌场”模式吗?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779 篇文章
题图拍摄:剑涛。
本文为一土嘉年华ETUx教育论坛“教育大咖谈教育”现场分享整理稿,感谢文字整理志愿者常逢娜,内容整合者陶米。本文来自:一土教育(ID:etuedu)。
一诺写在前面:
昨天是 3/14 π day ,一土进入了第四年。早一点 2 月 23 日,我们也举办了第 3 届一土嘉年华,并且有幸请到四位我非常尊敬的学者 — 北师大刘坚老师、清华史静寰老师、北大刘云杉老师、清华王宏伟老师,围绕教育生态做了一次深入分享。他们或是一直研究基础教育的学者,或是在高等教育中看到了基础教育所折射出的一些核心且急迫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一方面科技进步带来很多职业的消失和出现,让人有紧迫感,一方面, 应对这些“紧迫”, 需要的并不是焦虑驱动的军备竞赛升级,而是恰恰相反,是做回归本质,面向“人”的教育。
中国教育的整体模式需要改变,需要从赌场模式的“淘汰式”转变到“成全式”的教育,成全每一个人,不仅是孩子,还有生态中的成人、教育者、家长、和管理者。但教育体系具有强大的惯性,改变谈何容易。
我们这些年的实践,是希望能够摸索出一条社会参与的成全式教育的路径。这次嘉年华,和下面这 5 分钟视频,让很多人觉得看到了这个路径的希望。但路还很长,我们一起。
刘坚: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主任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
史静寰:清华大学教研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王宏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
李一诺: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刘坚: 2018年,我们完成了一份政府咨询报告,标题是《学业过剩陷阱——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风险研究》,聚焦基础教育问题。
今天我想聚焦在另一个话题上,我觉得中国教育可能面临的另外一个重大问题是:体制的单一性,或者说过度的封闭性,我们局限于教育系统内办教育。但我认为体制红利,即依靠单一的教育系统自上而下的这样一种方式,已经用到了尽头。
史静寰:中国教育有一个悖论,即社会对教育有普遍的高期待,但同时又有一种高焦虑。因为高期待和高关注,最后导致高焦虑和高不满,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没有人对教育满意:老师不满意,家长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孩子更不满意,可以说是痛苦的学生、疲惫的老师、焦虑的家长。
政府扮演的角色也是这样,是一种无所不做,但好像又事无所成的状况。这些悖论可能就是我们中国社会的现实,转型期大家都认为要改,改一定比不改好,但是怎么改,改革的对象、主体是谁,我们不清楚。
王宏伟:在学校每天面对现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我对他们有一种担心。有数据显示在过去 10 年里,每年各个省市高考前 10 名的 70% 都进了清华大学,那么我们所招到的学生是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呢?我觉得不好说。
在我自己从事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我感觉现在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对自己的未来、对自己的人生感到非常迷茫,也缺少自信。如果站在高等教育的角度去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很多问题其实发生在基础教育这个层面上。
刘云杉:如果说教育出了问题,这个问题的弊端可能不在教育内部,而是社会出了问题。在我看来,中国教育今天看起来更像是一种股市赌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都在这个赌场里面重新洗牌,想搏一个新的机会,那么赌的砝码是什么呢?是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分数。
李一诺:出路在哪里?
刘坚:如果我们希望中国的教育再往前走一步,走得更好一点,能够面对现在这样一个社会,面对十几亿人和几亿少年儿童,能够使所谓的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生长,个体差异性受到尊重,但这需要全社会的力量。
一土学校之所以能够感动我,或者说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某种教育,我觉得就是因为它是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教育,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所以我希望社会各界,如公益界、资本市场等全社会各方面有见识的人士共同来关心教育。
此外,我们教育体制内的管理者,在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应该给教育工作者更大的空间,给孩子们更多的成长空间。
史静寰:我去一土参观过,我觉得一土这样一种鲶鱼现象,可能有助于搅动我们已经死水一潭的教育体制,就像刘坚老师提到的封闭性和单一性。而改变这种封闭性和单一性,特别是让多元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当中,是教育改革不可缺少的动力。
王宏伟:如果要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我们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做起。我希望我们的学生未来能够在自己的整个人生中,保持对周围各种各样事情的好奇心以及愿意自主地主动地去学习的动机,然后建立起自己学习的自信心。
这种成就感不是来自于社会的评价,不是来自于别人的评价,而是来自于他自己掌握的一些新知识、产生的一些新思想。
我很赞同一土学校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在一起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会永葆好奇心,然后学习新的知识、新的体会,减少功利心,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新的认同,而不是仅依靠社会评价。
我们应当在教育上给予教育工作者更多的自主性,让更多的可能性成长起来,更自然地向前发展。
▲ 一土嘉年华现场,嘉宾们像孩子一样开心。
刘云杉:我更愿意看到教育回归本源,即回到教育的本来面目。成人可以站在一米的高度看到儿童看到生命,看到背后更大的教育责任。
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互相欺诈的、怀疑的、博弈的、争斗的场所,应该是一个团结的、温暖的、建设的共同体和一个不断扩大的家的概念。
李一诺:在一线做教育,其实每天有很多负能量,我们现在还应该保持乐观的理由是什么?
史静寰:孩子、成长、生命。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曾说“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
现在的教育,很多是按照我们成人自己认为最有利于孩子的方式去设计:把一个丰富的世界切割成我们所认为的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等这样的学科性知识。其实对孩子来讲,丰富完整的世界是最自然的,而且孩子的成长和学习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
对学校、老师、家长来说,更重要的是不要用成人认为对孩子有用的方式去剪裁这个世界,去设计对孩子的教育,甚至去扼杀孩子的自然成长和内在潜能。孩子的创造性是天生的,学习力也是天生的。如果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不能培养,请至少不要伤害孩子那种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创造力、学习力。
刘云杉:教育是非常具体的,也是非常复杂的,甚至是非常谨慎的。我看见一诺和孩子之间,和家长、员工之间的默契,我猜这是克服负能量的一个无限的精神动力。
另外,我觉得给孩子们呈现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不是没有杂草的,不是没有暴风骤雨的,但在这样一个需要克服困难,需要和现实不断斗争和争取的环境中所生长的小孩,不会是温室里的花朵。
他们会是一群健康的、有活力的,知道世事艰难,但在艰难的世事里依然可以做有梦有趣的真实的人。
▲ 一诺和小土豆一起研究植物。
王宏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人类与其他物种的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就是人类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它根植于人类的基因和大脑结构中。
人天生就比其他所有动物更愿意学习,而且拥有更强大的好奇心,这种天生的愿意学习的能力和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和教育是相伴而行的,从人类文明开始的那一天起,教育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学习同样无处不在。
社会发展到今天,不论我们的教育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还有多少缺陷,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知识,所能够使用的各种学习工具比 10 年、20 年前都大大扩展。只要愿意学习,所有的人都可以不停地学习新的知识。
从这个角度讲,我不认为教育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要思考怎么把它做得更好。这是鼓舞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的一个原因。
刘坚:如果说有什么动力,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因为有一土这样的学校存在”,因为今天有近千人来到现场,还有很多人在关注直播。我想当我们的社会能够关注民间力量、关注这样一个非正统体制的学校时,我们的教育一定有希望。
一诺写在后面:
的确,关于上面几个问题,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楚的,而教育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改变绝不是一朝一夕。但就像上面几位老师分享的, 其实路径也很清晰。教育需要更多空间, 需要社会积极参与,才有可能探索出一条“有机”的教育的进步的道路。
一方面,时常感到这些问题巨大,自己的力量微弱而渺小。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其实所有社会进步, 都始于个体的觉醒和行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知道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觉醒,同行。
像上面的这场探讨,其实有了许多线下的延伸。王宏伟老师和清华大学的另外几位老师已经开始为小学的科学课和项目制学习提供专家级指导,希望能更好地助力“科学素养”建构上的实践和探索。同时,一土也开始与北大教育学院中小学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合作,参与其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的课题研究项目。
最后,想套用一句刘云杉老师对我们“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解读来结束这篇文章:
这个不端是需要你降下来一米的高度,能看到儿童看到生命。同时有趣有梦,还不能只看到儿童,还要看到背后更大的教育责任。
我觉得一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创新,它不光是一所学校,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创新事业和社会建设事业。我想这个梦应该这样做。
”希望一土的探索,终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梦想成真。也有更多的你, 一起做梦。
最后,一土教育-北京 BISS 国际学校正面向幼儿园,及 K-12 年级(小学、初中、高中)招收新生,想和招生部小伙伴直接沟通的爸爸妈妈们,欢迎扫码入群。
▲ 扫码加入「一土学校家长咨询群」。
一土空间也开放,可以周末带孩子来看看。(《让孩子废寝忘食的机器人课程招生啦》这篇文章也可以了解这周末的课程,详细咨询欢迎找“小土”:etuspace01)
扫下图中的二维码可观看一土嘉年华现场视频(含奴隶社会嘉宾演讲视频)。
- END -
推荐阅读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点“阅读原文”,可直达一土学校官网了解。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